![]() | 丁國瑜,我國著名地質學家,1931年9月19日生于河北高陽。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52年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即任教于北京地質學院,開始從事第四紀地質及構造地質的教學與研究。1955年赴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深造,師從新構造學奠基學者尼•伊•尼古拉耶夫教授。1959年初完成了有關中亞細亞喀拉套山新構造的研究生論文,獲副博士學位回國。 1959~1970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從事第四紀地質、新構造方面的研究。1966年邢臺地震以后,開始重點進行活動構造、地震構造與地震預測研究。他對平原區新構造與地震活動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撰寫了"河北平原水系變遷與新構造"、"河流坡降與現代構造運動關系"等研究報告,編制了"河北平原水系與新構造圖",明確指出了河北平原區水系裂點與隱伏斷裂以及地震活動的內在聯系。他先后參加了邢臺、蒲縣、豐南、普洱、海城、龍陵、道孚等地震的現場考察,邯鄲、山西、陜西等地地裂縫與地震關系的調查以及震情趨勢判定的研究。1969~1970年他去非洲參加了中國援建的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沿線地震烈度的考察研究工作,任地震專家組組長,為鐵路抗震設計提供了沿線所需的地震烈度資料。 |
1971年丁國瑜受命擔任國家地震局震情分析組組長、分析預報室主任,長期主持全國震情動態的分析研究和預報工作,與同事們一道在開創、建立和發展全國地震監測網絡和分析預報系統,組織和主持全國震情趨勢研討與會商,做好減輕地震災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此期間,他參與了對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的預報工作和震后的現場調查及監測工作,這次成功的預報極大地減輕了這次大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另一方面他不斷探索與地震預報有關的科學問題和方法,發表了《地震預報問題》、《我國地震活動與地殼現代破裂網絡》、《我國大陸內部的線性斷裂與地震活動的關系》等論文。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迅速發展,80年代以來丁國瑜的主要研究領域及科技成果集中在活動構造特別是活斷層、古地震的研究與地震危險性評估等方面。1979年他組織召開了我國第一次活斷層、古地震學術討論會。他在會上對中國內陸活動斷裂特征問題的報告和論文得到了廣泛重視。會后他主編了《中國活動斷裂》一書。1980~1983年他主持的對富蘊8級大地震斷裂帶的深入研究是我國系統研究活斷層的第一個典型。他提出的全國主要活斷層滑動速率圖是用斷層定量數據編制的我國第一張這類圖件,首次給出了我國大陸內部各塊體的活動圖像及運動模型,多年來受到廣泛引用。他是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第206項目(全球主要活斷層習性對比研究)主席。1989年他主編并出版的"中國活斷層圖集",綜合總結了我國多條活斷層的活動習性特征,提出了對斷層活動不均勻性的許多新認識與論點。
在古地震研究方面,丁國瑜于1957年就對中亞沿塔拉斯費爾干斷裂帶上的中生代古地震成因的構造遺跡進行過研究。1978年他在我國首先引進了運用探槽技術及微地層定年研究古地震的方法,提出了開展古地震遺跡的地質學研究及用于判定大地震復發間隔的意見,并積極推進我國古地震遺跡的研究。1980年提出關于古地震標志的論文。1980~1983年在富蘊斷裂帶的研究中首先指出了多期古地震事件的存在。
活斷層分段問題是在研究斷層的破裂擴散過程、活動習性及斷層上破裂事件的強度變化及復發情況逐步深入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已成為當前地震危險性評估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和技術途經。丁國瑜對此問題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具有創造性的系統研究,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并總結出版了《活斷層分段-原則方法及應用》的專著。提出了有關活斷層分段類型、分段的層次結構等新概念。
丁國瑜所進行的上述研究工作一直是與減輕地震災害和解決重大工程建設中有關構造活動性及地震危險性評估的需要緊密聯系的,他參與了大壩、核電廠等多項重大工程場地的工程地震及活動構造研究,為這些重大工程的選址和場地地震安全性評估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過國家科委、水利部、能源部、國家地震局等部門的表彰。他的有關現代地殼破裂網絡與地震發生地點預測和有關活斷層破裂分段方面的研究結果已在地震危險性評價中得到了重視與應用。
他的科研成果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丁國瑜學風正派,他為人樸厚、治學嚴謹的作風一向為人所稱道。他先后擔任過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主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地震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地震學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國家地震局科學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F擔任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地震預測研究所資深專家。